五、江水源的第一部书稿

+A -A

  江水源也是非常吃惊,赶紧上前江礼:“陈爷爷好!”

  原来这位熟人便是去年暑假教江水源太极拳的老者陈明夷。¢£,他之前说受人之邀,趁着暑假来淮安府教人打拳,感情受人之邀的这个“人”便是韩先汝老先生啊?

  韩先汝颇为惊讶:“怎么你们认识?”

  “认识,当然认识!”陈明夷陡然间意气风起来,“这位小友就是以前我跟你说过的那位在公园里看我练几遍拳,就能从头到尾打完的那个少年。当时你死活不信,说我是捏造谎言,故意打击别人积极性,我还跟你争辩了好几回。现在大活人站在你面前,我看你倒是信也不信!”

  韩先汝哈哈大笑:“信,我当然信!如果是别人,就算你陈教头说得天花乱坠、顽石点头,我多少还是有些怀疑。但要说江小友,别说是看你练几遍,就算说是随便瞄几眼便学会了,我也心悦诚服地相信。”

  “咦?平时你不是号称‘无处不疑’么?今天怎么换了性子?”

  “那也得看是谁。”韩先汝一边把江水源往屋里让,一边解释道,“估计你这个半路杀出来捡了个现成便宜的野师傅还不知道吧?江小友的记忆力堪称空前绝后,就算是上百万字的史书看过一遍都能倒背如流,记住你那七八十式太极拳还不是轻而易举?你那什么青龙出水、白鹤亮翅,也就能难为难为我这样记忆力衰退的老家伙!”

  陈明夷奇道:“话说老韩,你是怎么认识这位江小友的?我去年暑假在你们家盘桓那么久,可从头到尾就没听你说过有这么个人。∮,怎么,是你怕我抢了你的衣钵传人故意雪藏了,还是说你还没我认识得早?”

  “事情就那么巧!你住在这儿的时候,我还不认识江小友;等你前脚刚走,我后脚就在书店认识了他。你说这叫什么?这就叫缘分!”韩先汝故意膈应陈明夷道,“不过当时我真被他给吓倒了,就眨眼的工夫,他在书店了绕了个圈,回来便把张裕钊一篇不经见的古文背得滚瓜烂熟!”

  “如此说来,我是他的大师父,你应该是二师父才对?”陈明夷对能压韩先汝一头感到非常高兴。

  韩先汝指着陈明夷对江水源说道:“瞧瞧、瞧瞧,这就是少年贪玩不读书、老来到处闹笑话的典型!争了半天就给自己争了个做饭的名头,还要拉我做垫背的。你可要引以为戒!”

  陈明夷急了:“你这话啥意思?什么叫我争了半天就给自己争了个做饭的名头?你给我说清楚!”

  江水源忍着笑解释道:“是这样的,刚才陈爷爷您不是说是我的大师父、韩老先生是我的二师父么?在民间习俗里,做饭的被称为大师傅(父),做菜的被称为二师傅(父),故而韩老先生有此一说。”

  “老家伙,就知道拿我开涮,多读几本书了不起啊?年轻的时候爱掉书袋,年纪大了还忍不住要冒酸水,也不怕胃酸过多!”陈明夷一脸愤愤,随即又苦口婆心地劝道,“江小友,你可千万别学他!你说咱们都是大老爷们,有理说理,没理就动拳头。像那个老家伙一样,天天就知道在那里上嘴皮碰下嘴皮,占点嘴上便宜,有什么意思?”

  韩先汝懒得和陈明夷计较,直接问江水源道:“你不是说写了点东西吗?拿来我看看。∮,”

  江水源赶紧恭敬地把书稿递了过去。

  他写的这本《国学论难史话》足足有三十万字,光是打印的a4就用了两三百页,韩先汝接过去的时候感觉手里一沉:“哟呵,分量不轻啊!看来是个大部头,那我得抽空慢慢看,一时半会儿可给不了你什么意见。不过你可以先说说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?”

  江水源答道:“今年春天二三月间的时候,我随欣盈师姐来拜访您,您曾指点过我,说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困惑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写本书,恰好那时候全府国学论难选拔赛开赛在即,我一方面对国学的内容有种云遮雾罩的感觉,一方面又要应付比赛,就想着能不能写点东西来理清自己的思路,同时为比赛提供足够的知识支撑。这是动笔的根本原因。

  “可是该写点什么内容呢?为了备战每年一度的国学论难比赛,国学讲谈社前辈殚精竭虑,几乎搜罗了市面上所有能见到的有关国学论难的书籍。就我目力所及,其中绝大多数是介绍辩论技巧的,也有少部分解释比赛规则的,但还没有一本书能从历史角度来讲述四十多年来国学论难的展历程,以及围绕赛事生的精彩故事。所以我就想从这个角度入手,厘清国学论难的演变脉络,让自己和其他人对国学论难赛事的展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。于是就有了您现在手里的这部书稿。”

  “啊呀,江小友年纪轻轻就开始写书了?真是了不起!”陈明夷忍不住惊讶出声,但同时不忘贬损韩先汝:“不过你可不能像这个老家伙一样,动不动就之乎者也冒酸水,以后连媳妇都找不到!”

  “像江小友这样要才学有才学、要相貌有相貌的青年才俊,什么年代都不愁找不到媳妇。就算找不到媳妇,老头子我不是还有孙女吗?现在这年头,像你们家孙子那样头脑简单四肢达、动不动就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才真是找不到媳妇!”韩先汝说话一点都不留情面,然后对江水源说道:“你写的这部书稿一是为了自己解惑,二是为了别人解惑,而且能注意到前人之未能、言前人之未能言,在立意上已经很是不俗。那你在写书过程中有什么感觉?”

  江水源略略沉吟:“要说感觉,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书到用处方恨少。动笔之前感觉自己读的书很多,等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才现这也不知道、那也不清楚,到处动手动脚找东西,偏偏找又找不到,急得抓耳挠腮,有时只能根据手里一鳞半爪的东西来推测臆想。

  “另一个感觉则是书到用处方恨多。相对于早年间资料的极度缺乏,近些年的资料又丰富到令人指,各种书籍报刊、影像资料层出不穷,有些是大同小异,有些是大相径庭。全抄进去吧?显得头重脚轻,而且有剽窃嫌疑。不采择进去吧?又担心内容有遗漏。把一大堆资料裁剪成言简意赅的豆腐块,还要折中各家的观点,保持前后体例一致,花费的功夫不比写个三两万字的文章更轻松!”

  韩先汝连连点头:“这也正是很多学者在著书、写论文时常常遇到的棘手问题,你能有这种感受,说明你已经一只脚迈进了学术研究的门槛。那你写完感觉有什么收获?”

  江水源挠挠头:“其实能坚持写完这部三十万字的书稿,就是我最大的收获,虽然它可能非常幼稚,也可能错误百出,但毕竟写了出来。而且在写的过程中,确实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,学到了很多以前不清楚、不明白的知识点,让我对四十多年来的国学论难展有了个相对清晰的认识。”

  “既然有收获,那你写完之后是否感到有什么遗憾?”韩先汝又问。

  “遗憾当然有。”江水源没有讳言自己书稿中的不足,“最大的遗憾还是占有资料不足。国学论难才举行四十多年,参加最初几届比赛的选手现今也不过六十岁上下,应该都还在世,像访问他们补齐资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但由于时间、能力、资金等诸多方面因素限制,这部分还是靠二手材料和自己臆想为主。

  “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自己的史识不够。唐代刘知几在《史通》中提出史学家应具有史才、史学、史识这‘三长’,近代梁任公在讲中国历史研究法时又提出‘史家四长’,即史德、史学、史识、史才,把史德排在第一位。仔细想来,史德可修,史学可补,史才可学,唯独这个史识需要长期磨砺、名师指点,否则很难修成正果。但是史识又最重要,因为有才无识、有学无识都成为不了优秀的史学家。偏偏我在引领整本书的史识存在重大缺陷,注定这部书稿只能称作资料汇编。”

  韩先汝颇为嘉许地称赞道:“你能意识到自己和书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,已经是成功的开始。至于你的书稿写得如何,我会仔细阅读,最后提出我的意见。在此之前,你可以回去把你书里自认为最新颖、最具要创造性的观点凝聚成两三篇论文,然后拿个我看看。

  “不要以为论文好写!其实正常情况下,同等字数的论文含金量绝对高过一本著作,因为著作难免要交代清楚来龙去脉,兼顾方方面面;而论文只要突出你的创见并加以论述即可,里面全都是新东西、新观点,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写。我等会儿拿几本近现代著名学者的论文集给你看看,你回去不妨好好揣摩一番!”(未完待续。)

我要报错】【 推荐本书
推荐阅读:
校草制霸录 https://m.zzdxss.com/xiaocaozhibalu/